低龄留学已是很多国家的留学趋势,加拿大也不例外,面对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要离开自己到陌生的国家学习生活,很多家长心里会比较纠结。虽然今后目标是想让孩子出国读大学,但是,目前这个阶段,让孩子在身边的国际学校读书好,还是送出国提前适应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今天,小编就给还在纠结为孩子选择国内读国际学校VS出国读高中的家长整理一下。
在一般家长的意识里,在国外读中小学的花费少则30万,动辄40—50万。国内大中城市的国际学校费用17万—40万不等,平均学费也要在20万左右,还不包括各种课外辅导班的费用。相比较而言,加拿大中小学留学生活费加学费15万左右的费用,确实出乎意料之外。
美加低龄教育比较
加拿大低龄教育制度与美国相比,存在很大不同。首先,从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可选择范围而言,想在加拿大读中小学的国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读公立学校或者私立学校。而国际学生去美国读中小学只能选择私立学校,部分公立学校只能借读一年。如何选择公立学校,后面篇章会详细介绍。
其次,加拿大的花费仅为美国花费的二分之一。美国中小学花费范围在40—50万/年,而加拿大生活费加学费在15万/年左右。花费减少了很多家庭的在费用上的压力。
再次,加拿大陪读政策更为宽松。未成年学生留学加拿大,父母可以申请陪读签证。13岁以下(小学阶段)的留学生,加拿大教育局要求必须有父母一方必须陪同,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受到更好的照顾。
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立教育局,通常根据地域划分,下面管辖了很多所中学、高中或者小学。
选择公立学校的几个关键因素主要有:
1)地域因素:
大城市交通更为方便,学生可以免去转机或者长时间陆路奔波的劳顿。在生活购物娱乐方面也会更为方便一点。
2)语言因素:
加拿大是个多语言多文化背景的移民国家,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公立教育局,尤其是招收国际学生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育局,孩子能受到更多的关照,可以通过比较完善的ESL课程(提供给国际学生的英语课程)更快的适应当地学习生活。
3)排名因素:
这是中国家长比较在意或者说在选择学校时候往往采取的最简单直接的挑选方式。加拿大公立中学一般会参考的权威官方排名叫“Fraser Institute School Ranking”,这个排名有小学排名以及中学排名,分别有阿尔伯塔省、英属哥伦比亚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4个省的排名。
由于中国家长往往对排名高的学校趋之若鹜,因此也造成了排名越高的学校,中国学生越多的现象。而且,本来因为华人都比较注重子女学习,在华人聚居区的中学普遍排名也比较高。因此,建议可以信排名,但不可全信排名。
4)其他因素:
例如气候、亲朋好友所在地、学校科学、艺术、音乐等其他方面特长。
私立学校
私立中学,一般分为走读和寄宿两种。私立中学会相对公立教育局的学费贵一些,因此学生家庭背景基本是中产以上,让孩子提前建立人脉,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升学上的辅助。例如公立中学的学生和升学指导老师的比例会在1:100甚至更高,但是在私立中学一般会在1:10甚至更低。并且私立学校会有更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培养孩子的兴趣,在教学上,私立普遍都可以提供AP和IB两种额外的提升课程,这只在部分公立学校提供。寄宿的私立中学,有顶尖私立寄宿和国际预科两种。私立的走读中学也分教会和非教会两种
公、私学校对比
公立
申请加拿大公立学校,相对私立的门槛会比较低,因为公立学校都会有自己的ESL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入学测试分到相应水平的ESL班级,一边上学术课程,一边提升英语能力。
需要考虑的是,公立学校优先当地人,国际学生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下,因此,好的学校国际学生学位总是很快就满了,必须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就申请占学位。申请需要提供过去2-3年的成绩单、免疫记录以及加拿大身份监护人信息。
私立:
有些顶级私立寄宿学校由于没有ESL课程,需要申请的学生提供语言成绩如雅思、托福或者小托福,SSAT等。并且私立学校大多数都需要面试申请学生,以对学生有个大致的提前了解和评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去读中小学?
一、看客观条件
例如所在地的优秀教育资源稀缺,以我所在的深圳为例,2019深圳中考的升学率约为44.4%,那就意味着超过半数的中考生最后只能选择民办、国际学校、中职中专或者回到原籍等。即使选择了国际学校,也面领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环境无法保证等等问题,并且学费一年也不比加拿大中学便宜。
二、看主观意愿和能力
如果孩子年龄小或者相对自理能力比较弱,那可能不适合直接离开父母一个人去到陌生的环境里。可以通过父母陪读或者先参加海外插班类学游逐渐过渡适应。家长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好海外留学的提前心理准备。同样的,家长也要学会放手,不要凡事大包大揽,让孩子去历练去成长,才会让留学变得更有意义。
小编就和大家介绍到这里啦!
凯文国际教育 托福雅思教育咨询 内蒙古凯文教育 北京凯文留学 北京托福雅思 北京移民 北京游学